二 建市30年来,受市场导向和宏观政策的约束, 晋城民营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建市30年来,晋城民营经济不仅如前所述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经营的领域逐步拓宽,涉及的行业和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能够随着市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在调整中谋求内在质量的明显提高和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晋城原有的“五小工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的企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设备差、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结构单一、粗放经营、产品质量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既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悖。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实施煤转电、煤转肥、煤转气、煤转油、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为标志,晋城经济开始由挖煤卖煤为主向深化煤炭加工转变,由单一支柱产业向现代多元产业体系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发展目标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转向更加注重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市工业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了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企业改革,以“关小、改中、建大”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从2001年底开始,几年间关闭小煤矿1600余个,取缔小高炉1500余座,关闭小铸造企业300余家,小水泥企业70余家。与此同时,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的工业建设逐渐兴起,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强,使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新型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逐步建起了煤炭、化工、电力、冶炼四大生产基地和煤、电、化、冶炼、建材、丝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八大支柱产业,为向新型工业化迈进乃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期间,民营经济也由粗放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以冶铸业为例。冶铸工业是晋城的传统产业,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晋城的冶铸业迅速发展壮大。建市30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晋城市冶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高速发展、调整改造、全面升级三个阶段:
高速发展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起步发展阶段,以“一脚蹬”为主的小冶炼和以手工砂模铸管为主的小铸造快速发展,到1985年,全市土高炉发展到1500多座,年产生铁57.5万吨,其中土铁22.7万吨;生产各类铸件7.6万吨,其中铸管7.3万吨。这一阶段的投资主体是乡村集体。建市以后,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为高速发展阶段,当时我国经济处于“短缺时期”,市场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十分旺盛,晋城冶铸业超常规发展。国有、二轻、集体、私营、混合五个轮子一起转,土洋结合,大小高炉一起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当时冶铸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到1995年底,全市小高炉已发展到2354座,总容积1万多立方米,生铁产量突破405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铸造企业发展到350多家,年产各类铸件137万吨。
调整改造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调整改造阶段,在这一阶段,冶铸业出现了“一哄而起”、无序竞争现象,不仅付出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高昂代价,而且出现了畸形的压质压价,严重影响了晋城生铁铸件的信誉。鉴于此,市委、市政府从促进冶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关小、改中、建大”的调整思路,作出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冶炼行业进行整治改造的决策。从1996年起,相继出台了《关于治理小冶炼污染的决定》、《关于对全市小冶铸企业进行整顿改造的规划》、《关于加快全市小高炉改造和生铁产品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全市铸造企业整顿重组改造提高的实施意见》、《关于冶炼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关于铸造业“十五”发展规划》等十几项政策措施。1997年到1999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淘汰、取缔6-8立方米小高炉733座,关停工艺落后、规模小、污染大、质量低的铸造企业200多家。投入技改资金近4亿余元,改造8立方米以上高炉370多座。通过改造,高炉单体容积明显扩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成本显着下降。到2000年,全市高质量生铁产量完成300万吨,各类铸件产量达到108万吨。
全面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晋城冶铸业步入全面升级阶段。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晋城冶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由量的扩张到质的全面提高的新时期。200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冶铸产业上档升级的若干政策规定》,制定了冶炼业“关小建大抓示范”(“关小”就是用三年的时间关闭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建大”就是到2005年改扩建150立方米以上高炉15-20座;“抓示范”就是首先在每个县各抓一个示范高炉,取得经验后梯次推进),铸造业“关小改中上档次”(关停手工砂型铸造排水管,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旧式高炉,改造生产能力在1000-5000吨的铸造企业,使其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吨和20000吨以上,不断提高铸造产品的档次)的指导方针、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全力推动冶铸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2001年12月,晋城市第一座179立方米高炉在巴公东方铁厂建成投产,泫氏、晨晖、汉通、小笠原、金工、清慧等一批中高档冶铸项目相继上马,标志着晋城市从传统冶铸业向现代化冶铸业转变迈出实质性的步伐。2003年,30立方米以下高炉基本淘汰,2007年,100立方米以下高炉全部关停,先进的冶炼铸造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75%以上的冶炼企业采用了冶铸双联工艺。随着冶铸企业深加工能力的提高、产品档次显着升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冶铸行业的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换代升级。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318立方米高炉9座,500立方米高炉2座,生铁生产能力300多万吨,实际产量278万吨;共有铸造企业143家,其中,铸造企业47家,铸件企业96家。全年铸管、铸件产量分别达到73万吨和30万吨,形成了以离心铸管为主,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建筑构件、体育用品、工艺铸件等多品种的高中档铸件生产体系。冶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企业规模、产品档次、装备水平、队伍素质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晋城钢铁控股(集团)
有限公司总资产达86亿元,员工10000余人,“兴晋钢”商标品牌2011年11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企业30强中第10名。
(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进步
以小水泥为例。1985年建市初期经过整顿改造,留下比较大的水泥厂只有8家,年产量10万吨。到1995年,生产厂家增加到61家,其中乡镇集体企业占一半以上,增长了近7倍,产量增加到90万吨,增长了9倍,品种由单纯生产矿渣硅酸盐低标号水泥发展到高标号多品种水泥,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取得了很大提高,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之后五年为全市小水泥工业稳定、提升、调整、优化时期。1999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49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经贸委第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全市对水泥土(蛋)窑、普通立窑和窑径2.2米(含2.2米)以下的水泥企业实施了取缔、关闭和淘汰。1999年共关闭、淘汰土(蛋)窑、小水泥厂36家,削减生产能力28万吨。2000年又关闭窑径2.2米(含2.2米)的水泥企业9家,削减生产能力20万吨,“十一五”末,全市水泥企业只有20家,产能280万吨。到2013年底,全市彻底淘汰了立窑水泥,生产技术大大进步,新型干法生产线发展到6家,日产300吨特种水泥回转窑1家,粉磨站6家,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而生产能力却达到近1000万吨。效益翻了10倍。
(三)规模扩张、档次提高,功能改善、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以商贸流通业为例。建市30年来,晋城民营商贸流通企业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档次提高,功能完善,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广泛应用,经营水平大大提高,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985年,晋城商业零售网点2825个,主要为国有和集体企业,其中,国有355个,集体2470个;个体工商户9027户。到2013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5万户;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385个,国有42个,占10.9%;集体22个,占5.7%;私营321个,占到83.4%。分行业,批发企业99个,其中国有13个、集体6个、私营45个;零售企业194个,其中国有16个、集体11个、私营128个;住宿餐饮企业92个,其中国有13个、集体5个、私营74个。特别是金辇、凤展、浙江商贸城、福旺多超市、红满堂超市等私营企业,在晋城零售市场销售额比重占80%以上。
1985年,晋城最高档次的商业网点是大北街的友谊商店、花纱布商店、大十字副食店等几个营业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百货店、副食店;晋城最高档次的住宿餐饮单位是一招、二招和晋城饮食服务公司的一旅店、二旅店和凤台宾馆。如今,商业以金辇新时代购物广场、金辇龙亭购物广场、凤展购物广场、新凤展购物广场、国贸大厦、喜临门生活港等为代表,经营面积均达到20000多平方米,且实现了品牌化经营,又集购物、就餐、娱乐于一体;服务业以金辇大酒店、晋城大酒店、阳光大酒店、兰花大酒店、高都大酒店、太平洋大酒店、泽州大酒店等为代表,都具备了住宿、餐饮、洗浴等功能。到2013年底,晋城的四星级以上酒店已有13家,在流通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
1985年,全市所有商贸流通企业,结算和管理系统全部为手工操作,速度慢又容易出错,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普遍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收集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汇总,收支结算,支配采购和物流运输等,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
特别是进入21世纪,晋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更加成熟,整体水平大幅提升。金辇、凤展等一批大中型商贸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市场空间的拓展,大力培育提升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和商品品牌,经营发展到了一线城市,连锁经营的力度不断加大,企业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步伐加快,推动了晋城商贸流通业向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迈进。
建市初期,商品的流通主要以小百货店、小商店、副食品店、杂品店等为主,如今城市已经从单一百货店、副食店向多种新型经营业态转变,比如专卖店、仓储店、特许加盟店、连锁店、便利店、大型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商业街、电子购物、影视购物等。农村市场通过商务、粮食、供销等部门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粮油工程”、“新网工程”,也实现了连锁经营,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